有一首歌里面歌词里有谁能够决定,相爱的歌
曲名:天平
歌手:茂茂&芳芳&怡怡
茂茂:从来以为这样事只在电视里
也没想过有一天我会为难我自己
如果上天说愿望可以实现
我只想要这一切,都能够回从前
左看看右看看谁太美丽谁简单
怎么可能不可能我不能过得坦然
印象中好像男人不该选择逃避
无能为力有时现实却逼我放弃
想忘记--又记起
怡怡:谁能够确定,相爱的运气
在他心里也许你比我更美丽
答应不要为了我将他放弃
没人能主宰感情
茂茂:也许我幸运,却不够聪明
竟然以为爱情里还有公平
已经看到结局就乱拍是伤了心
所以我选择离去
芳芳:就像童话一样神奇,那一天遇见你
茂茂:你的言语她的眼睛
扰乱了爱情的意义
怡怡:谁付出真心,谁却不够清醒
谁对感情太任性,错又在那里?
他心中天平,衡量谁重谁轻
无力抗拒,竟然是我和你
茂茂:改不了命运,我不能犹豫
不能接受结果是伤害两颗心
上帝留下无法完美的难题
却把答案当做秘密
怡怡:从未体会这种经历,像晴天下起雨
茂茂:你的安静她的甜颤陪者蜜
谁都会充满感激
芳芳:谁付出真心,谁却不够清醒
谁对感情太任性,错又在那里?
怡怡:他心中天平,衡量谁重谁轻
无力抗拒,竟然是我和你
怡怡:不许你为我为难自己
芳芳:你不要独自承受委屈
茂茂:这段时间每一天我都试着清醒
你和她,我和她,你和我一起
如果故事要发生,挡不住美丽
去猜或去去想,也改不了结局
朋友都说这是命运或者叫做天意
我不信不相信,必须告诉自己
该做什么怎么做,谁能代替我决定
我想好了不惯着自己
芳芳:谁付出真心,谁却不够清醒
谁对感情太任性,错又在那里?
怡怡:他心中天平,衡量谁重谁轻
无力抗拒,竟然是我和你
芳芳♀怡怡:谁付出真心,谁却不够清醒
谁对感情太任性,谁错在那里?
谁欺骗自己,谁又哭红眼睛
谁有勇茄薯气接受残忍结局
茂茂:我走了,她走了,你走了,去吧
这故事结束了忘记它好吗?
你一定会想起我那些情歌
某一天的深夜里我想我会记得
情节太善变我给不了诺言
有背影离去,回忆都在眼前
爱情太残忍,谁能不计前嫌
算了吧
过去太遥远
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译文
“其身正,不令而行”出自《论 语 · 子 路》,共有30篇,有 关于 如何 治 理 国 家 的 政 治 主 张,孔 子 的 教育 思 想,个人 的 道 德修 养 与 品 格 完 善,以 及"和 而 不 同"的 思想。
【原文】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①。"请益②。曰:"无倦③。"
【注释】
①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②益:请求增加一些。
③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译文】
子 路 问怎样管理政事。孔 子 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 路 请求多讲一点。孔 子 说:"不要懈怠。"
【原文】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①,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②?"
【注释】
①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②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
仲 弓 做了 季 氏 的 家 臣,问怎样 管 理 政 事。孔 子 说:"先 责 成 手 下 负猜野责 具体 事 务 的 官 吏,让他们 各 负 其 责,赦 免 他们 的 小 过 错,选 拔 贤 才 来 任 职。"仲 弓 又问:"怎样知道是 贤 才 而 把 他们 选 拔 出来 呢?"孔 子 说:"选 拔 你 所 知道 的,至 于 你 不 知道 的 贤 才,别 人 难 道 还 会 埋 没 他们 吗?"
【原文】
13·3子路曰:"卫君①待子而为政,子将奚②先?"子曰:"必也正名③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④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⑤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⑥;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⑦而已矣。"
【注释】
①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②奚(xī):什么。
③正名:正穗旁喊名分。
④迂:迂腐。
⑤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⑥中:得当。
⑦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
子 路(对 孔 子)说:"卫 国 国 君 要您去 治 理 国 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 子 说:"首先必须 正 名 分。"子 路 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 不 合 时 宜 了。这名怎么正呢?"孔 子说:"仲 由,真 粗 野 啊。君 子 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 存 疑 的态度。名 分 不 正,说起话来就不 顺 当 合 理,说话 不 顺 当 合 理,事情 就 办 不 成。事情 办 不 成,礼 乐 也就不能 兴 盛。礼 乐 不能兴盛,刑 罚 的 执 行 就 不会 得 当。刑 罚 不 得 当,百 姓 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 子 一定 要 定下 一个 名 分,必须 能够 说得 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 行 得 通。君 子 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 马 马 虎 虎 对待的。"
【评析】
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原文】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 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①圃(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②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③襁(qiǎnɡ):背婴孩的背篓。
【译文】
樊 迟 向 孔 子 请教如何种庄稼。孔 子 说:"我 不如 老 农。"樊 迟 又 请教 如何 种菜。孔子说:"我不如 老 菜 农。"樊 迟 退出以后,孔 子 说:"樊 迟 真是 小 人。在 上 位 者 只要重视 礼,老 百 姓 就 不 敢 不 敬 畏;在 上 位 者 只要重视 义,老 百 姓 就 不 敢 不 服 从;在 上 位 的 人 只要 重视 信,老 百 姓 就 不敢 不用 真心 实情 来 对待 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 老 百 姓 就会启迟 背着 自己的 小 孩 来 投奔,哪里 用 得 着 自己 去 种 庄稼 呢?"
【评析】
孔 子 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 樊 迟 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 教 育 思想。他认为,在 上 位 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 庄 稼、种 菜 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 庄 稼 种 菜,而是为了 从 政 为 官。在 孔 子 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 少 数,劳 动 者 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 统 治 的 知 识 分 子。所以,孔 子 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 劳 动 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 合 理 性。
【原文】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
【注释】
①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②专对:独立对答。
③以:用。
【译文】
孔 子 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 他 处 理 政 务,却 不会 办 事;让 他 当 外 交 使 节,不能 独 立 地 办 交 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评析】
诗,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是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 指 导 政 治 活 动 之中。儒 家 不主张死背硬记,当 书 呆 子 ,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 社 会 实 践 中去。
【原文】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孔 子 说:"鲁 和 卫 两 国 的 政 事,就 像 兄 弟(的 政 事)一 样。"
【评析】
鲁 国 是 周 公 旦 的 封 地,卫 国 是 康 叔 的 封 地,周 公 旦 和 康 叔 是 兄弟,当时 两 国 的政 治 情况 有些 相似。所以 孔 子 说,鲁 国 的 国 事 和 卫 国 的 国 事,就像 兄 弟 一样。
【原文】
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
孔 子 评 论 卫 国 的 公 子 荆:"善于 居 家 理 财,开始 有点 积 蓄 时,他说:'凑合着够了';稍多时,他说:'可算钱多了';富有时,他说:'可算完美了'。"
【原文】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①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①庶:多。
【译文】
孔 子 去 卫 国,冉 有 驾 车。孔 子 说:"人真多啊!"冉 有 说:"人多了,又该做什么?"孔 子 说:"使 他 们 富 起 来。"富了后,又该做什么?"使 他 们 受 教 育。"
【原文】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
孔 子 说:"如果 有人 用 我 治 理 国 家,一年 便 可以 搞 出 个 样子,三年 就 一定 会有 成 效。"
【原文】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
孔 子 说:"'善 人 治 理 国 家,经过 一 百 年,也就 可以 消 除 残 暴,废 除 刑 罚 杀 戮 了。'这 话 真 对 呀!"
【评析】
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 残 去 杀",达到 他 所 理 想 的 境界。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 人 施 行"德 治",但 并不 排 除 刑 罚 的 必要 手段。这在现实的 政 治 活动中,并 不是 可 有 可 无 的。
【原文】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 子 说:"如果有 英 明 领 袖 兴起,一定 要 经过 三十 年 才能 实行 仁 政。"
【原文】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 说:"自 己 身 正,治 理 国 家 还会有什么问题?自身不正,又怎能让 群 众 身 正?"
【原文】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
冉 求 退 朝 回来,孔 子 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 求 说:"有政 事。"孔 子 说:"只是一般的 事 务 罢了,如果有 政 事,虽然 国 君 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原文】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
鲁 定 公 问:"一句话就可以使 国 家 兴 盛,有这样的话吗?"孔 子 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 君 难,做 臣 不 易。'如果知道了 做 君 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 国 家 兴 盛 吗?"鲁 定 公 又问:"一句话可以 亡 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 高兴 的,我所 高兴 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 没有 人 敢 于 违 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 违 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 人 违 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 亡 国 吗?"
【评析】
对于 鲁 定 公 的提问,孔子实际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 劝 告 定 公,应 当 行 仁 政、礼 治,不应以 国 君 所说的话 无 人 敢 于 违 抗 而 感到高 兴,这是值得注意的。作为在 上 位 的统 治 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 导 致 亡 国 丧 天 下 的结局。
【原文】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 公 问 孔 子 怎样 管 理 政 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 高 兴,使远处的人来 归 附。"
【原文】
13·17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 夏 做 莒 父 的 总 管,问 孔 子 怎样 办 理 政 事。孔子说:"不 要 求 快,不 要 贪 求 小 利。求 快 反而 达 不到 目的,贪 求 小 利 就 做 不 成 大 事。"
【评析】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 辩 证 法 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 子 要求 子 夏 从 政 不要 急 功 近 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 贪 求 小 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原文】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①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①直躬:坦白直率。攘:偷窃。
【译文】
叶 公 对 孔 子 说:"我 家乡 有 正直 的人,父 亲 偷 羊,儿 子 告 发 了 他。"孔 子 说:"我 家乡 正直 的人 不同:父 为 子 隐 瞒,子 为 父 隐 瞒,正 直 就在 其中 了。"
【原文】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 迟 问 怎样 才 是 仁。孔 子 说:"平 常 在 家 规 规 矩 矩,办 事 严 肃 认 真,待 人 忠 心 诚 意。即使 到了 夷 狄 之 地,也 不 可 背 弃。"
【评析】
这里 孔 子 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 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 孝 悌 的 道 德 要 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 仁德 的本色。
【原文】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②,??③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④,何足算也?"
【注释】
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②果:果断、坚决。
③??(kēnɡ):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④斗筲(shāo)之人: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 贡 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 知 耻 之心,出使 外 国 各方,能够完成 君 主 交付 的 使 命,可以 叫 做 士。"
子 贡 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 族 中 的人 称赞 他 孝顺 父母,乡 党 们 称 他 尊 敬 兄 长。"
子 贡 又 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 一定 做到,做事 一定 坚持 到底,不问 是非 地固 执 己 见,那 是 小 人 啊。但 也 可以 说 是 再 次 一 等 的 士了。"
子 贡 说:"现在 的 执 政 者,您 看 怎 么 样?"孔子说:"唉!这些 器 量 狭 小 的人,哪里 能 数 得 上 呢?"
【评析】
孔子 观 念 中的"士",首先是有 知 耻 之心、不 辱 君 命 的人,能够 担负 一定 的 国 家 使 命。其次 是 孝 敬 父 母、顺 从 兄 长 的人。再次 才是"言 必 信,行 必 果"的人。至于 当 政者,他 认为 是 器 量 狭 小 的人,根本 算 不 得 士。他 所 培养 的 就是 具有 前 两种 品德的"士"。
【原文】
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①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②狷(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 子 说:" 我 找 不到 奉 行 中 庸 之 道 的人和他交往,只能 与 狂 者、狷 者 相 交往了。狂 者 敢 作 敢 为,狷 者 对 有些 事 是 不肯 干 的。"
【评析】
"狂"与"狷"是 两 种 对 立 的 品质。一是 流 于 冒 进,进 取,敢 作 敢 为;一是 流 于 退 缩,不 敢 作 为。孔 子 认为,中 行 就是 不 偏 不 狂,也 不 偏 于 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 中 庸 的思想。
【原文】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①。'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②。"子曰:"不占③而已矣。"
【注释】
①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②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③占:占卜。
【译文】
孔 子 说:"南 方 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 巫 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
"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 耻 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 占 卦 了。"
【评析】
本章中 孔 子 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二是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 耻 辱。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 告 诫。
【原文】
13·23子曰:"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①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②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 子 说:"君 子 讲求 和 谐 而不 同 流 合 污,小 人 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 协 调。"
【评析】
"和 而 不 同"是 孔 子 思 想 体 系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 子 和而不同,小 人 同而不和。"君 子 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 目 附 和;但 小 人 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世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 孔 子 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原文】
13·24子贡问曰:"乡人①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注释】
①乡人:同乡的人。
【译文】
子 贡 问:"周围的人都喜欢的人,怎样?"孔子说:"不好。"
"周围的人都 讨 厌 的人,怎样?"不好。不 如 周 围 的 好 人 喜 欢、周 围 的 坏 人 讨 厌 的人。"
【原文】
13·25子曰:"君子易事①而难说②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③。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释】
①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
②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喜。
③器之:量才使用他。
【译文】
孔 子 说:"为 君 子 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 小 人 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 正 道 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评析】
这一章里,孔 子 又提出了 君 子 与 小 人 之间的另一个区别。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 君 子,他并不对人百般 挑 剔,而且也不轻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能够量才而用,不会求全责备。但 小 人 就不同了。在 现 实 社 会中 ,君 子 并不多见,而此类 小 人 则屡见不鲜。
【原文】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 子 说:"君 子 安 静 坦 然 而 不 傲 慢 无 礼,小 人 傲 慢 无 礼 而 不 安 静 坦 然。"
【原文】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 子 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评析】
孔 子 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 最 高 境 界 了。这一主张与 孔 子 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脾伲???谌缫玻?晌绞恳印E笥亚星??疲?值茆???quot;
【注释】
①???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②怡怡(yí):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译文】
子 路 问 孔 子 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 助 督 促 勉 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原文】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
孔 子 说:"善 人 教 练 百 姓 用 七年 的 时候,也 就 可以 叫 他们 去 当 兵 打 仗 了。"
【原文】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 不 先 对 老 百 姓 进行 作 战 训 练,这 就叫 抛 弃 他们。"
【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讲了 教 练 百 姓 作 战 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孔 子 并不 完全 反 对 用 军 事 手 段 解 决 某 些 问 题。他 主 张 训 练 百 姓,否 则 便 是 抛 弃 了 他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全文翻译是什么意思
“其身正,不令而行”出自《论 语 · 子 路》,共有30篇,有 关于 如何 治 理 国 家 的 政 治 主 张,孔 子 的 教育 思 想,个人 的 道 德修 养 与 品 格 完 善,以 及"和 而 不 同"的 思想。
【原文】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①。"请益②。曰:"无倦③。"
【注释】
①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②益:请求增加一些。
③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译文】
子 路 问怎样管理政事。孔 子 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稿此勤劳。"子 路 请求多讲一点。孔 子 说:"不要懈怠。"
【原文】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①,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②?"
【注释】
①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②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
仲 弓 做了 季 氏 的 家 臣,问怎样 管 理 政 事。孔 子 说:"先 责 成 手 下 负责 具体 事 务 的 官 吏,让他们 各 负 其 责,赦 免 他们 的 小 过 错,选 拔 贤 才 来 任 职。"仲 弓 又问:"怎样知道是 贤 才 而 把 他们 选 拔 出来 呢?"孔 子 说:"选 拔 你 所 知道 的,至 于 你 不 知道 的 贤 才,别 人 难 道 还 会 埋 没 他们 吗?"
【原文】
13·3子路曰:"卫君①待子而为政,子将奚②先?"子曰:"必也正名③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④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⑤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⑥;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⑦而已矣。"
【注释】
①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②奚(xī):什么。
③正名:正名分。
④迂:迂腐。
⑤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⑥中:得当。
⑦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
子 路(对 孔 子)说:"卫 国 国 君 要您去 治 理 国 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 子 说:"首先必须 正 名 分。"码敬野迟喊子 路 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 不 合 时 宜 了。这名怎么正呢?"孔 子说:"仲 由,真 粗 野 啊。君 子 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 存 疑 的态度。名 分 不 正,说起话来就不 顺 当 合 理,说话 不 顺 当 合 理,事情 就 办 不 成。事情 办 不 成,礼 乐 也就不能 兴 盛。礼 乐 不能兴盛,刑 罚 的 执 行 就 不会 得 当。刑 罚 不 得 当,百 姓 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 子 一定 要 定下 一个 名 分,必须 能够 说得 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 行 得 通。君 子 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 马 马 虎 虎 对待的。"
【评析】
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原文】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 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①圃(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②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③襁(qiǎnɡ):背婴孩的背篓。
【译文】
樊 迟 向 孔 子 请教如何种庄稼。孔 子 说:"我 不如 老 农。"樊 迟 又 请教 如何 种菜。孔子说:"我不如 老 菜 农。"樊 迟 退出以后,孔 子 说:"樊 迟 真是 小 人。在 上 位 者 只要重视 礼,老 百 姓 就 不 敢 不 敬 畏;在 上 位 者 只要重视 义,老 百 姓 就 不 敢 不 服 从;在 上 位 的 人 只要 重视 信,老 百 姓 就 不敢 不用 真心 实情 来 对待 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 老 百 姓 就会 背着 自己的 小 孩 来 投奔,哪里 用 得 着 自己 去 种 庄稼 呢?"
【评析】
孔 子 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 樊 迟 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 教 育 思想。他认为,在 上 位 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 庄 稼、种 菜 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 庄 稼 种 菜,而是为了 从 政 为 官。在 孔 子 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 少 数,劳 动 者 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 统 治 的 知 识 分 子。所以,孔 子 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 劳 动 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 合 理 性。
【原文】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
【注释】
①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②专对:独立对答。
③以:用。
【译文】
孔 子 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 他 处 理 政 务,却 不会 办 事;让 他 当 外 交 使 节,不能 独 立 地 办 交 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评析】
诗,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是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 指 导 政 治 活 动 之中。儒 家 不主张死背硬记,当 书 呆 子 ,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 社 会 实 践 中去。
【原文】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孔 子 说:"鲁 和 卫 两 国 的 政 事,就 像 兄 弟(的 政 事)一 样。"
【评析】
鲁 国 是 周 公 旦 的 封 地,卫 国 是 康 叔 的 封 地,周 公 旦 和 康 叔 是 兄弟,当时 两 国 的政 治 情况 有些 相似。所以 孔 子 说,鲁 国 的 国 事 和 卫 国 的 国 事,就像 兄 弟 一样。
【原文】
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
孔 子 评 论 卫 国 的 公 子 荆:"善于 居 家 理 财,开始 有点 积 蓄 时,他说:'凑合着够了';稍多时,他说:'可算钱多了';富有时,他说:'可算完美了'。"
【原文】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①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①庶:多。
【译文】
孔 子 去 卫 国,冉 有 驾 车。孔 子 说:"人真多啊!"冉 有 说:"人多了,又该做什么?"孔 子 说:"使 他 们 富 起 来。"富了后,又该做什么?"使 他 们 受 教 育。"
【原文】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
孔 子 说:"如果 有人 用 我 治 理 国 家,一年 便 可以 搞 出 个 样子,三年 就 一定 会有 成 效。"
【原文】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
孔 子 说:"'善 人 治 理 国 家,经过 一 百 年,也就 可以 消 除 残 暴,废 除 刑 罚 杀 戮 了。'这 话 真 对 呀!"
【评析】
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 残 去 杀",达到 他 所 理 想 的 境界。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 人 施 行"德 治",但 并不 排 除 刑 罚 的 必要 手段。这在现实的 政 治 活动中,并 不是 可 有 可 无 的。
【原文】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 子 说:"如果有 英 明 领 袖 兴起,一定 要 经过 三十 年 才能 实行 仁 政。"
【原文】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 说:"自 己 身 正,治 理 国 家 还会有什么问题?自身不正,又怎能让 群 众 身 正?"
【原文】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
冉 求 退 朝 回来,孔 子 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 求 说:"有政 事。"孔 子 说:"只是一般的 事 务 罢了,如果有 政 事,虽然 国 君 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原文】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
鲁 定 公 问:"一句话就可以使 国 家 兴 盛,有这样的话吗?"孔 子 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 君 难,做 臣 不 易。'如果知道了 做 君 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 国 家 兴 盛 吗?"鲁 定 公 又问:"一句话可以 亡 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 高兴 的,我所 高兴 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 没有 人 敢 于 违 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 违 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 人 违 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 亡 国 吗?"
【评析】
对于 鲁 定 公 的提问,孔子实际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 劝 告 定 公,应 当 行 仁 政、礼 治,不应以 国 君 所说的话 无 人 敢 于 违 抗 而 感到高 兴,这是值得注意的。作为在 上 位 的统 治 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 导 致 亡 国 丧 天 下 的结局。
【原文】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 公 问 孔 子 怎样 管 理 政 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 高 兴,使远处的人来 归 附。"
【原文】
13·17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 夏 做 莒 父 的 总 管,问 孔 子 怎样 办 理 政 事。孔子说:"不 要 求 快,不 要 贪 求 小 利。求 快 反而 达 不到 目的,贪 求 小 利 就 做 不 成 大 事。"
【评析】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 辩 证 法 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 子 要求 子 夏 从 政 不要 急 功 近 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 贪 求 小 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原文】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①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①直躬:坦白直率。攘:偷窃。
【译文】
叶 公 对 孔 子 说:"我 家乡 有 正直 的人,父 亲 偷 羊,儿 子 告 发 了 他。"孔 子 说:"我 家乡 正直 的人 不同:父 为 子 隐 瞒,子 为 父 隐 瞒,正 直 就在 其中 了。"
【原文】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 迟 问 怎样 才 是 仁。孔 子 说:"平 常 在 家 规 规 矩 矩,办 事 严 肃 认 真,待 人 忠 心 诚 意。即使 到了 夷 狄 之 地,也 不 可 背 弃。"
【评析】
这里 孔 子 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 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 孝 悌 的 道 德 要 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 仁德 的本色。
【原文】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②,??③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④,何足算也?"
【注释】
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②果:果断、坚决。
③??(kēnɡ):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④斗筲(shāo)之人: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 贡 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 知 耻 之心,出使 外 国 各方,能够完成 君 主 交付 的 使 命,可以 叫 做 士。"
子 贡 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 族 中 的人 称赞 他 孝顺 父母,乡 党 们 称 他 尊 敬 兄 长。"
子 贡 又 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 一定 做到,做事 一定 坚持 到底,不问 是非 地固 执 己 见,那 是 小 人 啊。但 也 可以 说 是 再 次 一 等 的 士了。"
子 贡 说:"现在 的 执 政 者,您 看 怎 么 样?"孔子说:"唉!这些 器 量 狭 小 的人,哪里 能 数 得 上 呢?"
【评析】
孔子 观 念 中的"士",首先是有 知 耻 之心、不 辱 君 命 的人,能够 担负 一定 的 国 家 使 命。其次 是 孝 敬 父 母、顺 从 兄 长 的人。再次 才是"言 必 信,行 必 果"的人。至于 当 政者,他 认为 是 器 量 狭 小 的人,根本 算 不 得 士。他 所 培养 的 就是 具有 前 两种 品德的"士"。
【原文】
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①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②狷(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 子 说:" 我 找 不到 奉 行 中 庸 之 道 的人和他交往,只能 与 狂 者、狷 者 相 交往了。狂 者 敢 作 敢 为,狷 者 对 有些 事 是 不肯 干 的。"
【评析】
"狂"与"狷"是 两 种 对 立 的 品质。一是 流 于 冒 进,进 取,敢 作 敢 为;一是 流 于 退 缩,不 敢 作 为。孔 子 认为,中 行 就是 不 偏 不 狂,也 不 偏 于 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 中 庸 的思想。
【原文】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①。'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②。"子曰:"不占③而已矣。"
【注释】
①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②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③占:占卜。
【译文】
孔 子 说:"南 方 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 巫 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
"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 耻 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 占 卦 了。"
【评析】
本章中 孔 子 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二是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 耻 辱。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 告 诫。
【原文】
13·23子曰:"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①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②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 子 说:"君 子 讲求 和 谐 而不 同 流 合 污,小 人 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 协 调。"
【评析】
"和 而 不 同"是 孔 子 思 想 体 系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 子 和而不同,小 人 同而不和。"君 子 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 目 附 和;但 小 人 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世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 孔 子 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原文】
13·24子贡问曰:"乡人①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注释】
①乡人:同乡的人。
【译文】
子 贡 问:"周围的人都喜欢的人,怎样?"孔子说:"不好。"
"周围的人都 讨 厌 的人,怎样?"不好。不 如 周 围 的 好 人 喜 欢、周 围 的 坏 人 讨 厌 的人。"
【原文】
13·25子曰:"君子易事①而难说②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③。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释】
①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
②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喜。
③器之:量才使用他。
【译文】
孔 子 说:"为 君 子 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 小 人 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 正 道 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评析】
这一章里,孔 子 又提出了 君 子 与 小 人 之间的另一个区别。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 君 子,他并不对人百般 挑 剔,而且也不轻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能够量才而用,不会求全责备。但 小 人 就不同了。在 现 实 社 会中 ,君 子 并不多见,而此类 小 人 则屡见不鲜。
【原文】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 子 说:"君 子 安 静 坦 然 而 不 傲 慢 无 礼,小 人 傲 慢 无 礼 而 不 安 静 坦 然。"
【原文】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 子 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评析】
孔 子 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 最 高 境 界 了。这一主张与 孔 子 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脾伲???谌缫玻?晌绞恳印E笥亚星??疲?值茆???quot;
【注释】
①???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②怡怡(yí):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译文】
子 路 问 孔 子 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 助 督 促 勉 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原文】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
孔 子 说:"善 人 教 练 百 姓 用 七年 的 时候,也 就 可以 叫 他们 去 当 兵 打 仗 了。"
【原文】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 不 先 对 老 百 姓 进行 作 战 训 练,这 就叫 抛 弃 他们。"
【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讲了 教 练 百 姓 作 战 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孔 子 并不 完全 反 对 用 军 事 手 段 解 决 某 些 问 题。他 主 张 训 练 百 姓,否 则 便 是 抛 弃 了 他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全文翻译是什么意思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本章为《论语》:子笑野路篇
【原文】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历升物
【翻译】
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解读】
榜样的力量
作为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和儒派人物中的精英分子,孔子对统治者这一群体的关注远胜于其他。这是因为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学说要求统治者在施政的过程当中必须关心和爱护其治下的百姓,故而孔子也为统治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本章就是一例。
儒家的政治原则,与法家思想迥异,与西方的权力制衡思想也大不相同。儒家的政治学说,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政治,其合法性和合理性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所以,儒家学说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要比法家和西方国家都要多得多,特别是道德上,更是苛刻。儒家要求帝王要有圣人之德,而执政的将相大臣须有贤者之德。故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唯有修身,才能治人。这种学说,虽然不符合与现代政治学理念,但在政治治理,或者在管理中并非毫无意义。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当权者,更多的时候应该以身作则,依靠个人的言行和魅力来影响和感召他人,而不仅是靠发布施令。自己做得好,不用命令别人也会跟着学,如果自己做不好,即便你依肢液靠行政强制去推行,也是没有用的。这一点,在现代管理学仍有积极意义。
司马迁在评价汉代名将李广的时候用了这样一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却几乎没有多余的财物。他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途中遇到缺水断食之时,一旦有了水源和粮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在征战中,李广多次被敌人围追,曾数次受伤,但是从未表现出一丝的畏惧。这样,尽管李广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他的部下无不为之感动,皆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并且随时准备效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事例就很好的例证。
不仅是中国,在国外也同样如此,那些成功的领导者大多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美国军事家艾森豪威尔在“二战”时任欧洲战区盟军最高统帅。一个美国人,领导美英两国部队,其难度可想而知。他在一次军官会议上谈到领导统帅问题时,他突然停下讲话,从外面找来一根长绳子放在桌上。他用手去推绳子,绳子几乎未动;然后他改为用手去拉,结果整条绳子都动了起来。放下绳子,艾森豪威尔严肃地对军官们说:“其实领导人就像这样,我们不能推,而是要以身作则来拉动大家。”战争期间,战况一度十分危急,美军伤亡惨重,急需大量血浆用于救治伤病人员。艾森豪威尔走到战士们中间,挽起袖子,带头献血。看到自己的最高统帅都已行动,战士们变得积极起来,献血的热情更加高涨,许多伤员因此得到及时的救治。艾森豪威尔正是靠自己的以身作则,把美英两国军队紧紧地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成功完成诺曼底登陆作战,击败了罪恶的法西斯势力。战争结束后,艾森豪威尔从欧洲战场凯旋回国时,受到了美国人民万人空巷的欢迎,他本人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十大名将之一。艾森豪威尔正是靠自己的以身作则,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名声和威望。
综观古今中外,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以身作则是当好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
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译文
“其身正,不令而行”出自《论语·子路》的第六篇,《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翻译
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
赏析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当权者,更多的时候应该以身作则,依靠个人的言行和魅力来影响和感召他人,而不仅是靠发布施令。自己做得好,不用命令别人也会跟着学,如果自己做不好,即便你依靠行政强制去推行,也是没有用的。这一点,在现代管理学仍有积极意义。
影响: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西汉“飞将军”李广时,引用了孔子这句话:“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茄滚’。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对“其身正,不令颤隐余而行”的最佳诠释。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携漏影响。
论语知识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m《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下一句
出自《论语·子路篇》,译文如下: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此消宏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叶公告诉森册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桥蚂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