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向给大家分享杨令公撞李陵碑解签相关知识,同时小编也会对杨令公是为何撞碑而死的?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在杨令公撞李陵碑解签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杨令公是什么意思
杨家将忠义无双的故事相信大家从小就耳熟能详了。杨家将的创始人就是杨业——杨令公,当看到杨业撞李陵碑而死的时候,每旁李个人都咬牙切齿的痛恨大奸臣潘仁美,无比的同情杨令公。其实历史上杨业却是一个二姓之臣,虽比不得吕布三姓家奴,但在讲究从一而终的古代,这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而且杨业也不是撞碑而死,而是绝食三日活活饿死的。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杨业作为前朝归降的武将,自然很忌讳别人的猜忌,于是在明知前景不妙的情况下,依然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然后,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
所以杨业选择绝食而亡也不向辽国投降,表示了他强烈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杨家将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宁死不降,为国尽忠。
杨业与杨家将的故事
宋朝有两个人的死让民间耿耿于怀,一个是抗辽名将杨业,一个是抗金名将岳飞。岳飞死于自己效忠国家的监狱,杨业死于两军拼杀的战场。但杨业之死在宋史中却留下一个疑点,为什么跟随他的将士,亮罩包括他的儿子杨延玉都全部战死沙场,无一生还,而杨业自己反而生擒被俘,最终绝食而死。话本小说《杨家将》也许觉得这种死法不够悲壮,所以才特意做了改造,让杨业头撞李陵碑,死得大义凛然。其实这种改造并无必要,即便生擒被俘,也依然壮烈。那么,杨业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被俘的呢?要了解这个情况,我们还是先作一番全景式的扫描,先从杨业的身世说起。 杨业原为北汉将领,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轻时便豪爽不拘,行侠仗义,善骑射,好畋猎,每次收获的猎物都比别人多上一倍。他曾经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用鹰犬追逐野鸡兔子一样。”他二十来岁时做指挥使,以骁勇闻名,屡立战功,每战必胜,号称“无敌”。后累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大军区司令)。 公元979年,宋太宗北征太原,北汉皇帝刘继元举国投降,宋太宗对杨业早有耳闻,非常欣赏,特派中使召见杨业,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因杨业熟悉辽国情况,又调任他驻军代州(今山西代县),兼三交(今山西太原)驻泊兵马都部署。临行,宋太宗密封珠宝财物,赏赐甚厚。适逢辽军入侵雁门,杨业率领数千骑兵自西陉而出,经小陉至雁门北口,从辽军背后发起攻击,辽军猝不及防,全线溃败,杨业以军功升迁云州观察使。从此,辽军望见杨业军中旗帜的番号就自动撤离。当时担任戍边的宋朝主将却大多嫉妒他,甚至有将领暗中写诽谤信告发他的过失,幸亏宋太宗还算头脑清醒,接到这些奏疏后只是看看,对其诬告一概脊乎不问,但也不予处置,将奏疏照原样封好送交杨业。宋太宗这样做,一则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让其安心为大宋帝国效命,二来对同样担负守卫边关重任的将领,也避免了追究他们的责任而激化矛盾。俗话说,兔子逼急了咬人,这些家伙一旦倒戈投降辽国,麻烦就大了去了。这也是皇上驾驭将领们的手腕。 到了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朝大举出兵攻打辽国,潘美是这次作战的总指挥,杨业担任副手,王侁、刘文裕为监军。起初,西路大军进展顺利,接连攻占云、应、寰、朔四州(今山西敬野闹大同、应县、朔县一带)。但随即因东路军曹彬在河北战败,各路人马奉命撤离,杨业与潘美等人便率军返回代州。不久,宋太宗诏令将收复四州的百姓迁移内地,令潘美等部派兵护送。此时辽国十多万大军已经重新攻占寰州,杨业见形势发生逆转,硬打显然不利,便对潘美等人说:“眼下辽兵气势正盛,不能与它正面交锋。既然朝廷只命令我们护送四州的百姓,最好的办法就是领兵出大石路,先派人密告云、朔二州守将,等大军离开代州的时候,让云州的百姓先行撤出。待我军进驻应州的时候,将辽军吸引过来,再让朔州的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我军派遣能开硬弓的射手一千人排列于谷口,以骑兵在中路支援,那么三州的百姓,就都能安全转移了。” 应该说,杨业的建议完全符合当时战场的实际情况,这也是他久经沙场所磨练出来的指挥艺术。可惜主帅不是他。更糟糕的是,他的意见遭到了监军王侁的反对。我们可别小看监军,古代将领带兵打仗,皇上是不放心的,总要派监军随行,这就相当于军队中给你安插了一个政委,他可以随时干扰你,监督你,制约你,弄不好就打小报告治你。王侁讥讽说:“没想到你杨业统领数万精兵,却居然畏懦如此。其实我军根本无须惧怕辽军,只管走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另一监军刘文裕也赞同王侁的主张。 这种无视敌情,胡乱指挥的要命战术让杨业深感吃惊,他说:“这样打不行,这样打必然失败。”没想到王侁反过来挖苦说:“君侯一向号称无敌,如今却临阵怯敌,回避辽军主力,不敢交锋,莫非有别的志向吗?”这话由监军之口说出,可谓异常歹毒,潜台词是你杨业是不是又想要叛国投敌。你过去曾经叛汉归宋,如今会不会故伎重演背宋投辽?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杨业表态说:“我不是逃避怕死,问题是眼下时机对我军不利,硬拼只能使士兵白白送死,毫无意义。既然你责备我杨业不能以死报国,我理当身先士卒,替诸公先行一步。” 出发时,杨业流泪对潘美说:“此行必然不利。我杨业原是太原降将,国亡当死。但皇上没有杀我,反而宠以连帅(地方高级长官),授以兵权。我并非纵敌不击,只是想寻找适当时机,建立尺寸之功以报国恩。现在监军指责我回避辽军,我杨业理当以行动证明,我绝非贪生怕死之人。”于是指着陈家谷口对潘美说:“你们在此地布置步兵强弩,作为左右两翼援兵,等我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援,不然,就只有全军覆没了。” 杨业走后,潘美与王侁率领部队在谷口布阵。从夜里三点到第二天上午九点,监军王侁多次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不见任何动静,王侁以为辽军已经败走,想要争功,竟擅自领兵撤离陈家谷口。潘美不能制止,也率兵沿着交河往西南走了二十里。此时突然传来消息说杨业战败,身为主帅的潘美,此前违背约定已经铸成大错,作为补救,本当召集部属驱兵救援,但他竟然不顾杨业死活,掉头就逃。杨业带领手下士兵奋力作战,从上午一直打到黄昏,最终退到陈家谷口,一望四面无人,立刻捶胸大哭,反身率领残存的士兵再次杀入敌阵。此时杨业已身负数十处创伤,手下士兵也伤亡殆尽,但他仍然砍杀了数十百人,直到战马重伤不能驱驰,才被辽军俘虏。儿子杨延玉阵亡。杨业被俘后叹息说:“皇上待我恩遇甚厚,希望我抵御辽国捍卫边境,结果反为奸臣所迫,导致王师战败,我有何面目苟且偷生呢!”最终绝食三日而死。 但杨业只说对了一半。真正导致宋军大败的根源,在于宋太宗用人上的失误。主帅潘美表面上看确系开国功臣,灭南唐时也曾建立大功,然而究其实此人却是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与辽军作战,非杨业不能胜任,而宋太宗让潘美担任主帅,杨业充任副手,其实已经埋下失败祸根。监军是宋朝特有体制,说到底皇帝对所有率兵的将领都不信任。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作为主帅的潘美敢于承担责任,有胆有识,在监军王侁横加责难杨业的时候,主动承担责任,坚定采纳杨业的战术,宋军应该可以顺利完成撤退民众的任务,全身而还。退一步说,即便要让杨业孤军冒险,也理当按照事前约定,在陈家谷口严阵以待。但终于是一错再错,甚至于临阵惊惶,闻风而逃,致使杨业置身死地全军覆没。按此而言,杨业之死,潘美难逃其责!杀他千次也不足以解其恨。 史书说,杨业没有文化,但忠烈武勇,有智谋。平常练习攻战,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代州地处北方,气候苦寒,人多穿兽毛缝制的衣服,杨业却只穿丝绵衣服露坐处理军务,旁边不设火盆,左右随从几乎冻僵跌倒,而杨业却怡然自若似乎感觉不到寒冷。他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所以士兵都乐意为他效力。朔州之败,身边尚有百余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一道战死,没有必要,大家逃生回到京城,将来还可以报效国家。”众人都感动泪流不肯离开。淄州刺史王贵杀敌数十人,直到箭射完了才死;跟随杨业的士兵也全部战死,无一生还。宋史没有叙述杨业被俘的情况,但《辽史》却有两处记载。 据称杨业战败时,“匿深林中。辽将耶律奚低望袍影而射,杨业堕马。先是,军令须生擒杨业,耶律奚低以故不能为功”。(辽史·耶律奚低传) 另一处在《辽史·耶律斜轸传》中。地点不是在陈家谷口,而是所谓狼牙村。耶律斜轸听说杨业出兵,令辽将萧挞凛伏兵于路。第二天,杨业兵至,耶律斜轸摆出一副交战的姿态,等到杨业指挥部队冲杀,耶律斜轸佯装撤退。此时伏兵四出,耶律斜轸掉头进攻,杨业败走,至狼牙村,宋军皆溃。杨业为流矢所中,被擒。耶律斜轸斥责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杨业但称死罪而已。杨业在宋朝以骁勇闻名,人号杨无敌。“至狼牙村,心恶之,欲避不可得。既擒,三日死。” 杨业在辽史中称杨继业,为行文方便,我们一律改称杨业。从辽史记载看,杨业是受箭伤落马被擒的,但说法却有差异。一说为辽将耶律奚低射落马下,一说则是“为流矢所中”。怎么会有这种不同?按说这两处记载,都在同一篇合传中,不该出现如此疏漏。那么原因只能是“先是,军令须生擒杨业”,而辽将耶律奚低违反军令,射伤了杨业,所以不能给他记功。其实这也不是真正的理由。真实的原因涉及到两位辽将争抢功劳。耶律斜轸是主帅,官居北院枢密使(军委主席);耶律奚低只是他手下的部将(右皮室详稳),这种官职在辽代多得成百上千,大约就相当于今天的团长。杨业在对辽作战中让辽国尝尽苦头,好不容易瞅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将他生擒活捉,那是如何一种功劳?耶律奚低在杨业伤痕累累,几乎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拣了个便宜,作为主帅的耶律斜轸当然心有不甘,于是谎称杨业是被“流矢所中”。既然是“流矢”,那就是无端飞来的箭,找不着主人的箭,这样一来,生擒杨业的功劳,自然就顺理成章记在了主帅头上。所谓功劳都是上级领导的,大家就不要争了。至于耶律奚低,一个小小的团长,你要敢叫板说是你射倒的,那我就抬出战前必须生擒杨业的军令,治你一个违反军令的罪状,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耶律奚低不是傻瓜,两相权衡,最聪明的态度就是保持沉默。倒是写史书的人觉得应该还他一个公道,所以采用了皮里阳秋的笔法,将看似自相矛盾的叙述,故意放在了同一篇人物合传中。 千百年来,杨业之死总是难以让人释怀。尽管宋太宗后来追究战败的责任,对于“群帅败约”深感痛心,将大将军潘美官降三级;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将二人发配地方服役,但民间仍然愤愤不平。特别是后来宋太宗又颁布赦免令,调王侁担任均州团练副使(军分区副司令),潘美也基本官复原职,死后更追赠中书令(宰相),配飨太宗庙庭,两人均是自然死亡,这就让民间更加大感不平。于是说书人代表民意,据史演义,在戏曲﹑小说中逐渐丰富其形象,塑造出杨业﹑佘太君﹑杨延昭﹑杨宗保﹑穆桂英等祖孙数代男女的英雄群像,讴歌杨家一门忠勇,美称为“杨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