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怎么看出来勾践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
1,勾践早年德行不佳——白居易诗说“越国政初荒,越天旱不已”,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国语》、《吴越春秋》为佐证,比如《国语.越语》中勾践回忆自己的早年是:“先人就世,不谷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吴越春秋》中说:“寡人不慎夭教,无德于民”、“孤不能承前君之制,修德自守”——大约范蠡心里清楚那个富贵时荒唐的君王才是勾践的本来面目,贫贱时的忍辱负重,只是‘非常态’而已。
2,勾践有亲近小人,不敬大臣的举动——越语说勾践即位三年就想着伐吴,范蠡苦劝他说时机不成,然而勾践的反应是“王弗听”、“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又有记载,道勾践宠幸一位名叫石买的大夫(越绝书?),听信他的话而疏远范蠡,连文种也为忍不住为范蠡力争。对于文种,勾践早年大约也是不够尊敬的,不然文种不会在他战败时指责他道:“今渗帆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骨子里刚愎自用,根本不听这一班贤臣的意见,等到打了败仗了,又拉得下脸皮来求他们为自己收拾残局。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文种是老实人,并不在意,但精明的范蠡则是暗记于心了。
3,面相——这也许是后人看起来很荒唐的一点,但也是范蠡原话中顺理成章能推出来的一点。他的全话是:“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毕喊仿子何不去?”我们不清楚在当时的面相家看来,‘长颈鸟喙’代表着什么,但一定是不够好的面相。正如秦始皇是‘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与勾践很有相似之处,且历史证明,他们后来的行事也同样刻薄寡恩——面相之说,今天看来当然无稽,但在古代迷信的氛围中,不仅范蠡尉缭会深信,就是勾践、嬴政本人也难免不去‘自我应验’。
4,勾践忘恩记仇——这一点没有直接证据,但可以从范蠡的话中猜出一点影子来,他向勾践辞别时说:“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手纤蠡请从会稽之罚。”这话的隐义似乎是勾践将‘会稽之辱’归在一干‘人臣’身上,范蠡自己提出,就是要功过相抵,全身而退。(下文中勾践还假惺惺地提出要和他‘分国’,实际上更不得了了,哪有人臣和君王平起平坐的道理,这完全是勾践疑心病发作的试探。)
精神境界高的面相
面相学是中国五术中的一种学问,主要从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征、行为举止等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健康,从而推测一个人的命运。现今面相学融合西洋解剖学,最基本分为三质,心性质、筋骨质、营养质含烂,从肤色五官高矮胖瘦皆可从这三质来论,三质定位后再依据流年细论,并搭配五官。(若三质熟悉则可加入中国相法中的“五行”来分类)相绝对不单论,定要配合整体,否则将断章取义判断失策。
面相的记载很早。《礼记》载:“凡视上于面则傲, 下于带则忧,倾则奸。”又如勾践平吴之后,范蠡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其他如苏秦是“骨鼻剑脊”;项羽乃“目有重瞳”;周亚夫是“纵理入口”,纵理即法令,相术谓纵理入唇为饿死之相;刘秀则是“隆准日角”。
面相学是以脸部特定的逗老搭“位”为根据的,它的每一位都代表着一个阶段的年龄,并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命运和个性,从这两方面来讲,尤其是命运。相士可以从某一个“位”之中测定来看相人的命运或者是预测出他在那一年会发生什么事情和事故。举例来加以说明,比如说看相人告诉相士他是三十七岁,相士就会首先在三十山拿七岁这个地方,也就是他左眼的瞳孔之中作观察。面相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相士在观察第四十八位时,一定要了解它是如何从第四十七位发展而来的,以及对第四十九位可能会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总之一句话,面相学是否的准确,主要是有赖于相士的经验。在一开始,学习面相学的人只须要熟记主要的“位”就可以了。这些主要的“位”一共有十三个,这是十三个“位”是沿着一个人的面部中而下的,它将一个人的面部分为两个部分,如果尊循这些位所连接成的线,能与面部其他的部位相称的话,这一个人的一生就有可能遭遇到比较好的运程。如果这些“位”是紊乱的,他与面部的其它的部位不能相称的话,他的一生就可能会遭受到恶运。话说回来,这是十三个部位的“位”,在相面学上,也是相士们作为分析面部其他部位的基础。但是,话再说回来,这并不是说这些主要的位是相面学之中唯一的关键所在,事实上,一个人的眉毛、眼睛、鼻子、口唇、耳朵在相面学上比位更为重要,它尤其关联到一个人的个性和品格。